遊山 (無線電視劇《寶蓮燈》插曲) 曲:關聖佑 詞:盧國沾 唱:汪明荃 莊文清
HTML-код
-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: 13 апр 2025
- 想聽《關聖佑》其它作品 請到
• 關聖佑
• 李愿聞 關聖佑
**********
遊山 (無線電視劇《寶蓮燈》插曲) 曲:關聖佑 詞:盧國沾 唱:汪明荃 莊文清
作詞:盧國沾
作曲:關聖佑
演唱:汪明荃/莊文清
風動送浮雲,人間多美麗,遠近無限春意,心內已著迷,綠葉滿枝,碧落眼底,看陽光天邊映照,人亦秀麗。
花吐艷,最令我著迷,紅花朵朵,春花並蒂。
莫負春光寶貴,不負青春寶貴,已黃昏,珍惜餘暉。
風動送浮雲,時光多快逝,柳岸人人溫暖,鰜鰈結伴啼,寂寞我心,孤獨我影,看情蝶雙雙飛舞,人亦伉儷。
相結伴,最令你著迷,為姐祝福,得許並蒂。
莫負春光寶貴,不負青春寶貴,看情海遠近帆歸。
本文發表於《信報》「影音地帶」版「詞話詞說」專欄,見報標題是「追憶資深音樂人關聖佑」。
「好天遮太陽,雨天擋風雨,天天給我效勞,把遮多用處。你可有把遮的好處,時時為我,遮陰辟風雨……」
近日想到的這首歌,是收錄於汪明荃1978年出版的《心有誓言萬千》專輯的。歌名《遮》。寫詞的是關聖佑。那時人們尚未開始稱汪明荃為「阿姐」,卻原來她已先有一首歌叫《遮》。
不過,數關聖佑最為人熟知的作品,當是亞視劇集《武則天》、《秦始皇》的主題曲以及賀年歌《歡樂年年》、《迎春花》,還有就是正統的中樂作品《祭神》,年年煙花匯演時都一定會現場播放。
人們但知關聖佑是作曲家,卻早忘了他也寫過很多歌詞,這比起同樣是正統流行兩兼擅的林敏怡,是更多了一瓣。大抵,就像林夕也會寫曲,但他早就專心詞作,作曲就不跟音樂家爭了。關聖佑從1980年代開始就應該沒有再寫歌詞,相信是眼見名家輩出,不如專心作曲好了。
驀地寫到關聖佑,其實也不算忽然,因為他已病重離世,消息傳來教筆者黯然。
關聖佑是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的高材生,獲特許同時修習作曲和古琴兩個主科,1962年首屆羊城花會,他的鋼琴作品《金魚》大獲好評。1968年回香港定居,並開始寫作流行曲,其中以筆名「湮亭」署名而且包辦了詞曲的國語歌《快回頭望一望》(劉鳳屏主唱),深受歡迎,因而得到更多的流行曲創作機會。
據劉鳳屏回憶,當年關聖佑把日本演歌歌手美空雲雀的名曲(其時已有國語版《蘋果花》)改填上主題為懷念母親的國語詞,切合她當時喪親的心境,最是難忘。近日筆者也有在網上重溫這首歌,當聽到「看窗外細雨綿綿一片迷迷惘,看房裡孤燈淚影一陣陣悲傷……」詞情曲意極吻合,而其中「綿綿」、「迷迷惘」都是m聲母,宜於烘托憂傷淒楚,連聲情都照顧到,足見關聖佑深諳詞曲配合之道。
1970年代,在顧嘉煇尚未幾乎盡攬無線電視歌寫作機會之前,關聖佑是為無線寫過不少作品的,相信資深的電視迷一定不會忘記他作曲的連串電視歌,比如《江山美人》和《寶蓮燈》劇集裡的一批歌曲,其餘還有《同屋共住》的主題曲《小小世界》、《男人女人》的同名主題曲,後者也是關聖佑包辦曲詞的,如果不告訴你歌詞是誰寫的,大抵會以為是黎彼得或黃霑寫的鬼馬粵語歌:「男人,女人,有愛都有恨;男人,女人,有精都有笨……胡里單刀,不必追問,嘻嘻哈哈,攞你D銀。句句愛你,一心搵笨,世事疑幻疑真……」。值得一提的是《寶蓮燈》裡的一首《兩地相思》(鄭少秋、汪明荃合唱),其中的二部合唱寫法,複雜程度遠超同期的《田園春夢》,而比起顧嘉煇後來寫的《一生有意義》、《桃花開》等結構精緻的二部合唱作品,也早了約七年。
前文提到的賀年歌《歡樂年年》、《迎春花》同樣是關聖佑包辦詞曲的,由於唱片公司老闆曾給予意見,所以有些版本又同時署兩個名字:「作曲:江南、關聖佑」。說來,這兩首歌比許冠傑的《財神到》只是早一年面世。但現在有些說法倒是以為有感於年年都聽《歡樂年年》、《迎春花》聽到悶,於是許冠傑便作了《財神到》!這種錯誤記憶,或者更能說明關聖佑這兩首賀年歌的經典與長青──現在還能找誰寫出這樣有傳統韻味的粵語賀年歌呢?
聽歌思人,卻不想歸結出甚麼諸如某種年代的告終的定論!
李愿闻 Li Yuan-wen
出生日期 1912年7月24日
作曲家 剧作家
20世纪60年代,李愿闻开始转入唱片界,在1966年,他和钟锦沛一起创立了著名的“风行唱片公司”,李愿闻开始多了用笔名发表歌曲作品。“江南”这个笔名是风行唱片公司多个音乐人都用过的笔名,包括关圣佑、李愿闻及钟锦沛。据推测,“公羽”及“文采”等笔名,可能是因为圈中人喜欢尊称李氏为“闻翁”,故此他把“翁”字拆为“公羽”,又以“文采”代以“闻翁”,遂有这两个笔名的产生。20世纪60年代的粤语片名曲《青青河边草》及20世纪70年代的电视剧《紫钗记》里的主题曲《紫钗恨》(郑少秋、汪明荃合唱),可能都是李愿闻晚期包办曲词的名作。而无线电视剧《梁天来》的主题曲(文千岁主唱)也是由他作曲的。
在筆者心目中,李願聞是詞人,是唱片公司要員。但其實他跟粵劇的淵源極深。據已故的香港電影史家余慕雲為李氏所寫的小傳便指出,他十六歲便開始撰寫粵曲,作品還不少的。其中著名或曾流行過的有《春歸何處》和《九日登樓》等。到十八歲的時候,已開始參與主理「廣州國民體育會」的音樂組。
李願聞是廣州著名的文藝團體「素社」的成員,並因而得在「廣東民眾教育館國樂研究會」當導師。他不但對粵曲唱腔甚有研究,還曾在廣州市政府屬下的電台演唱粵曲,亦客串演出過粵劇。戰後不久,李願聞曾與粵樂名家梁以忠合作,在廣州開設過一間「華南歌廳」。
電影工作方面,早在戰前的一九三三年,李願聞便已開始參與,那時他才廿二歲。他在廣州「亞洲影片公司」負責音樂方面的工作。廣州出品的第一部有聲電影《鐵馬貞禽》(一九三三)便是由他負責「作曲」的。其後他來到香港,任策劃製片。一九四九年的時候,他負責製片的《夢斷殘宵》,是改編自李我的廣播劇,結果叫好又叫座,並掀起了香港廣播電影(改編自電台廣播劇的電影)的潮流。
五十年代,他和音樂家盧家熾緊密合作,為很多電影寫插曲。通常是李願聞寫歌詞,盧家熾作曲或譜曲。不過,李願聞第一次寫電影歌曲,應是為電影《黑天堂》而寫的,該片於一九五零年三月十九日首映,負責配樂及撰詞的是梁以忠。盧、李初期合作的名曲有電影《玉梨魂》(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一日首映)的主題曲《梨花落》(紅線女主唱)及《慈母淚》(一九五三年六月廿八日首映)的主題曲《中秋月》(紅線女主唱)。其中《梨花落》是很動人的乙反調作品,記得在本刊第一二二期的本欄裡談盧家熾的時候,曾引錄過《梨花落》的曲詞,今次就不再摘引了。
從筆者手頭的資料知道,美聲唱片公司在一九五四年二月廿一日推出的第四期(七十八轉)唱片中,便有一張灌錄了《中秋月》,由薇音主唱。該公司在同年的六月廿三日推出的第五期唱片,又有一張錄有《慈母淚》,由「新紅線女」主唱。《慈母淚》也就是《中秋月》了。一首歌在同年內兩番灌製,足見這首歌曲在當時是頗受注意的。事實上,此曲在六十年代還不時有唱片公司重錄,又有不少電影採用其曲調重新填詞作為插曲。而筆者所知,在一九七四年的時候,李寶瑩為風行唱片公司錄的一張粵語流行曲唱片,也收有這首《中秋月》。這裡且把李願聞寫的《中秋月》詞引錄,俾有助大家回憶這闋曾流傳二十餘年的電影名曲:「人間秋半雲閑露重,涼夜圓月在半天,照見桂花綴芳枝,照虛塵世無窮事,無窮事。夜寒透單衣,藉歡樂時輕拋秋思,借金風吹送俗慮。翠入簾櫳月呀入幃,素月猶似芙蓉媚,淡妝初試。唔……唔……夜涼到疏枝,葉凋落時任西風輕吹,片片秋心珠碎玉墜。冷落梧桐夜半時,桂月猶照殘荷淚,為惜芳翠。銀蟾如鏡光輝,幾家歡樂幾家悲。日漸逝、月暗馳,鬢雲又怕被雪欺。橫空高架銀河未移雲容淡,一片秋意。」
李願聞和盧家熾合作寫的歌曲,還出現在下列的電影裡:《家》(一九五三)、《春》(一九五三)、《秋》(一九五四)、《人隔萬重山》(一九五四)、《一代名花》(一九五五)、《後窗》(一九五五)等等。其中《人隔萬重山》裡以乙反調音階寫成的主題曲《抱着琵琶帶淚彈》是筆者十分喜歡的。
五十年代中期,李願聞開始寫電影劇本,首個劇本是粵劇戲曲片《寶蓮燈》(共三集),叫好叫座,促使古裝鑼鼓歌唱片成為香港一個長時期的一大電影主流。據余慕雲所記,李願聞寫電影劇本一直寫到一九六七年,而他的劇本多改編自粵劇,比如《情僧偷到瀟湘館》(一九五六)、《一樓風雪夜歸人》(一九五七)、《小甘羅拜相》(一九六一)、《夜光杯》上下集(一九六一)、《鳳閣恩仇末了情》(一九六二)等。
สองท่านเล่นหนัง/ร้องเพลง/เล่นงิ้วก็เก่งสุดยอดท่านอื่นอาดไม่มีความสามารถเท่าสองท่านนี้คุณหวังหมิงเฉวียนคุณเจิ้งเส้าชิว
汪阿姐!
神仙姐姐?
仙女子。